追忆古城——古城的历史
来源: | 作者: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| 发布时间: 2020-08-08 | 221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 古城义县地处辽宁西南部,东与北镇为邻,西与北票毗连,南同锦县接壤,北界阜新市。其地理位置乃辽西重地,交通便利,四通八达,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  义县历史悠久,距今已有两千余年。

  远在春秋时期,义县地方属孤竹国。战国时,属燕国辽西郡,郡治阳乐

  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置郡县,义县仍属辽西郡。刘邦建立汉王朝后,义县隶属关系未变。

  
汉武帝时,在今义县境内设交黎县,属辽西郡(公元前二〇六年-公元二三年
)。东汉时改为昌黎县,地点在阳乐,属辽东属国(公元二五-二二〇年)。

  三国时,昌黎县属幽州昌黎郡,郡治在阳乐,与县治在一地(公元二二〇年-公元二六三年
)。

  
西晋时,昌黎县属从幽州分出的营州,后属平州的昌黎郡(公元二六三-公元三一六年)。

  十六国时,属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北燕的昌黎郡,郡治在龙城(今朝阳),义县地方保有棘城(前燕慕容廆的都城)地址不详(公元三一七-四二〇年)。

  北朝时期,义县地方隶属北魏拓跋氏。东西魏时,属东魏拓跋氏(公元四二〇-五八一年)。

  隋时,初隶营州,后置辽西郡,郡治在辽西县,又置燕郡,治所在今义县城(公元五八一-六一八年)。

  唐代,义县隶属关系迭更,高祖武德年间(公元六一八-六二六年),设燕郡城,置燕郡守捉。初隶河北道营州,后改属安东都护府,玄宗开元十一年(七二三年)三月,安东都护府移驻燕郡城。德宗贞元二年(七八六年)四月升燕郡守捉城为军城,置镇安军。

  
五代十国初期,义县录属如故。后唐末年石敬瑭以割燕云十六州和称儿皇帝的条件,求得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军援,篡后唐做了后晋皇帝,义县成为辽帝国的版图。辽置宜州,崇义军上节度使,属中京道,下辖开义县、弘政县。

  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(一一五一年),改为义州下,崇义军节度使,属北京路。下辖弘政、开义、同昌三县。开义领饶庆镇。同时将弘政县令署移至义州城,成为义县最古的政治文化中心,至今达八百三十年之久。

  
一二〇六年,铁木真统一蒙古征服东北各地后,义县地方划入元大帝国版图,隶属辽阳中书省大宁路。

  一三六八年,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,义县隶属辽东都挥使司。洪武十年(一三八八年),革州、县,置军卫制。明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置义州卫。永乐八年(一四一○年),广宁后屯卫迁徙于义州城,当时一城有两卫。明宣德元年(一四二六年)在旧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。一六二二年,即后金天命七年(明天启二年),义州为后金攻占。

  清初,将义州赏给皇太极之女温庄长公主,为下嫁察哈尔王的汤沐邑(封地)一六七五年清廷平定察哈尔王叛乱后,将义州收为朝廷所辖,设城守尉,首任辛珠管理八旗事务,设义州巡检司(后改知州衙门),首任王枝培管理民事。初隶广宁府,雍正十一年(一七三三年)改属锦州府。当时修建的边墙、城堡、墩台,陈迹至今仍随处可见。

  辛亥革命后,一九一三年(民国二年)改义州为义县,初属辽沈道,后属奉天省,辽宁省。

  伪满初属奉天省,后属锦州省。

  一九四五年祖国光复,共产党接收义县后,属辽宁省。

  一九四六年,国民党占领义县,义县仍属辽宁省。

  一九四七年夏,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,进入西部山区和大凌河北部、东部地区,建立了人民政权,大凌河以南及西部地区属锦义联合县,河北、河东属北阜义联合县。

  一九四八年十月,解放了义县城,恢复了义县建制,属辽西省。

  一九五四年,改屑辽宁省。

 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属辽宁省锦州地区。

  一九五八年后改市辖县制,义县属辽宁省锦州市。

  义县境内文物古迹颇多,如北魏太和二十三年,建‘万佛堂石窟’,辽开泰九年,建‘奉国寺’及‘广胜寺塔’等。

   除此外,义县也素有‘文化古城’之称。历代都出一些名人,远如辽处士(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)焦希赟,元金紫光禄大夫、兵马都元帅王珣,明进士贺钦,清翰林李贺年等都标载史册。

  义县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。早在满清时期,就多次发生过农民起义反抗清政府的斗争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抗日烽火遍及全县。马子丹、李海峰、宋九龄、李世君、谢朝品等率义勇军英勇抗日斗争的事迹曾传诵一时。在解放战争,抗美援朝战争中,义县人民踊跃参军、参战、支前,也有许多可歌可颂的英勇事迹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