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塔山位于辽宁省大凌河畔的锦州市义县城南前杨乡八塔子村 ,八个青砖小塔分别建在酷似飞龙的八个水成岩山峰之巅。
八塔山南临沟壑,北靠季节河,西连群山,东距锦、承铁路1.5公里,东北距县城11公里。八个小塔虽构造简单又无雕饰,但形形制大小各异,排列错落有致,别具风格。
八座小塔依山而建,山峦叠嶂,每个塔分别记载着一位看破红尘超脱世俗的王储乃至社会名流,为追求个人信仰,摒弃繁华,历经磨难终悟道成佛的沧桑历程。
八塔山四至六塔南侧山坡上曾建有娘娘殿三间、药王殿一间、僧舍三间,并置石碑二通、铸铁钟一口。七塔东南曾有望海寺三间,内供释迦牟尼像。建国前,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里有庙会,大车小辆摆满河滩山脚,游人络绎不绝,十分热闹。解放战争中寺僧逃遁,解放后又无人管理,建筑和碑、钟等多数毁坏丢失。
据考证,八塔子建筑年代和奉国寺建造年代一致,是辽圣宗皇帝为纪念佛祖一生八个阶段而建,是世界唯一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八个阶段的塔林。
八座塔塔高均在3.45至1.91米之间不等,建筑造型有所创新为塔建特有形式,样式新颖多变,有正方形、五角形、八角形与十面形等,座座形体朴素,挺拔秀丽,浑厚大方,这种风格特点实属稀有。
1983年夏,辽宁省博物馆专家考察八塔子时,在二塔塔身东侧发现“菩提树下成佛塔”七字塔铭,此塔铭恰与兴城白塔寺楹柱雕刻的“辽代八大灵塔塔铭”中的二塔塔铭吻合。根据该塔铭和塔的形制,专家认为,八塔子是辽代用八塔并立,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八个阶段的仅有建筑实例。
1988年,八塔子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2013年,奉国寺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。
八塔山传说:
1.压龙治祸传说 2.乾隆补塔传说 3.塔镇王子传说 4.欲中科甲必拜八塔传说 5.石龙山改名传说
孤竹国与八塔山:
很早以前,山海关外、渤海滩北面,有个小国家,叫做孤竹国。孤竹国的国王生了九个王子。这九个王子一个比一个勇敢善战。他们为父王打天下、守疆土,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孤竹国王到了晚年,卧病在床,不理朝政,睡梦里都想着死后的事:这王位由哪个王子来继承呢?其实老国王心里早就有数,就是拿不定主意。按照皇家的礼法,老王死后,理应由大太子继承王位,可这大太子为人忠厚老实,武艺又不高,老国王担心他管不好这个国家。老国王想让他最喜爱的九太子来继承王位,可又怕那八个哥哥不服气。想来想去,一直想到临死那天,也没有拿定主意由哪个王子继承王位。
正在满朝文武大臣都忙着为老王安排国葬的时候,老国王最宠爱的西宫娘娘出来了,她指着九太子对文武大臣说:“当今老王晏驾,国不能一日无君,老王临危时有口谕在此。”接着就命令满朝文武听旨:“孤王归天,王位由九太子继承……”这假口谕还没宣读完,九太子立刻抽出青铜剑,大摇大摆地登上了龙尊宝座。
下边的文武大臣和八个王子,你看看我,我瞧瞧你,都不跪拜,也没有一个喊万岁的。气的九太子高声喊道:“赞成王兄大太子继王位的站到前边来!”一帮文武大臣都争着往前站,八个王子也往前挤。九太子大怒,抡起青铜剑嘁哧咔嚓砍倒了十几个大臣。霎时间,宫延里杀声一片大乱起来,有的大臣吓跑了,有的护着八个王子逃出了宫门。原来,这八个王子,各有各的兵马,各有各的亲信帮派,各个都想争王位做皇上,下边的文武百官也就各投其主了。最后形成了九王子齐争王位。这九个王子各自点齐了兵将,为夺王位展开了一场大混战。
朝廷里乱了套,老百姓可就遭殃了。城里城外,鸡飞狗叫,狼烟四起。从孤竹城战到金刚山、马鞍山、枣刺山、长山岭。一路上尸横遍野、血流成河,这一仗足足打了三年。孤竹国百姓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,可这九个王子仍在拚命厮杀。
天上的托塔天王李靖奉命下界巡察民情来到此地,见此情形,问明缘由后,便将手中宝塔掰成八截扔下来,将这八个王子压在塔下,山高塔长,转眼间在这里长起了八座宝塔。只有大太子身负箭伤,爬进山洞里没被宝塔压着。
后来,孤竹国的国王就由大太子继承了。大太子继位后,在八塔山上修庙塑佛像镇山护塔,防备八塔下压着的八个王子再出来作乱。从那时起,新国王又颁布一道圣旨:“凡国王驾崩,只准王太子继承王位,其余所有王子王孙,均为臣子。”
十年后,孤竹王太子也成了老国王了,这老国王生了两个王子,大王子叫伯夷,二王子叫叔齐。伯夷和叔齐虽是异母兄弟,可是他们兄友弟恭、情同手足,好得像一个人似的。当老王死后,按朝廷礼法,应由伯夷太子继王位,可是太子伯夷不干,非得让二弟叔齐来继王位不可。二弟又推让王兄继位。
兄弟二人你推我让,谁也不肯继王位。后来,孤竹国又成了无王无君之国。伯夷、叔齐兄弟二人都不当国王,便一齐逃到深山密林中,靠釆果子、喝清泉水生活。一日,兄弟俩遇见了一个樵夫,樵夫告诉他们:“这山叫首阳山,是周国的地方,不如请二位王子跟我下山,住到我家去,不愁吃穿,倒也清静自在。”老樵夫一片诚心相请,可兄弟俩谁也不肯下山。又不愿吃周国的小米,最后饿死在首阳山。结果呢,孤竹国被强大的周国吞并,灭亡了。
千年后的今天,在锦西、朝阳、义县的三县交界处,还有一座名叫孤竹营子的村庄,传说,那就是古时孤竹国的都城。
八塔介绍:
一号塔:
一号塔塔铭为“净饭王宫生处塔”。
据查,净饭王宫即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时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宫,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王,乃释迦牟尼之父。此塔铭明确指出释迦牟尼生于迦毗罗卫国王宫,是净饭王的王储,是这一古老国家的王位继承人。但是,这位王储在29岁时,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烦恼,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,竟然舍弃了王族生活,出家修道,遍访名师,几近周折,经六年苦行,终于在菩提迦耶城的菩提树下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记诸理,随之而“成道”。
二号塔:
二号塔塔铭“菩提树下成佛塔”所记即此事。二号塔铭的由来源于菩提迦耶城。因其城被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地,所以北 宋前期游印度的中国僧人在此立碑,共有汉文碑刻五方,其中最早者立于公元十世纪八十年代,最晚一方立于宋明道二年(1033年)。由于佛道故事讲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“成道”,因而是做为原生于印度这一树种的名字“菩提”二字也便成了佛教的专用名词,有了“觉”、“智”、“道”的意义,以指豁然开悟、如人睡醒、旭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还可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。
三号塔:
三号塔塔铭“鹿野苑中法*轮塔”。此塔是纪念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中开始传教,为乔陈如等人说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“四谛”以及“八正道”,佛经称为“初转*”。关于鹿野苑,唐代高僧玄装所撰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中载言曰:“双林八水,味道列风,鹿苑鹫峰,瞻奇仰异。”佛经载鹿野苑右天竺波罗奈国。佛教神话说,佛之前身为波罗昵斯国王,有林地养鹿,每日以一鹿供王充膳。有孕鹿垂产,鹿王菩萨告王愿以身代。王感菩萨仁慈,悉放群鹿,因名施鹿林,故有鹿野苑之称。
四号塔:
四号塔铭中“给孤园中名称塔”中之“给孤园”,即“给孤独园”的简称,也称为“祗树给孤独园”或“祗园”,乃佛家园林名,为古中印度侨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所购置,为佛说法地。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说:“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园。”初为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等停居之处,后业演化成僧寺的泛称。八塔中造此塔,实为辽末统治集团欲借大兴佛寺、浮屠之举,用以挽救没落衰亡之势。据传,造塔同时,并于四号塔南坡中间平台上造有佛寺,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。
五号塔:
五号塔铭为“曲女城边宝积塔”。
此塔铭佛典中虽款言释迦牟尼生前于此有何活动,但玄奘旅居印度时,却目睹曲女城人烟稠密、繁盛富饶、佛教寺院林立的盛况。据玄奘所记,可知曲女城为当时北印度大城。查曲女城亦作羯若鞠堵,《佛国记》作蜀饶夷城,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为印度戒日王的都城,在今北方郡境内之卡瑙季。可惜此城在十一世纪初,伽色尼王朝马默德入侵时被毁。佛教中之所以将曲女城也列为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一个阶段,大概就是因那里佛教繁盛而以代表释氏所创佛教广为流传的阶段吧。
六号塔:
六号塔铭“耆堵崛山般若塔”中之“耆堵崛山”,乃梵文音译山名。其中“耆堵”义译为鹫,“崛”为头,以同顶形如鹫而名。其山又名鹫峰山或灵鹫山,相传为释迦牟尼说法处,在印度阿耨达王舍城东北,省称为耆山或耆堵。铭中之“般若”,乃梵语“智慧”一词,佛教用此,意为脱离妄想,归于清净。筑塔记佛祖八段之一,是言佛法无所不在。
七号塔:
七号塔铭“庵罗卫林维摩塔”中之“庵罗卫林”即庵罗园。其园在古天竺毗耶离,佛教传说为佛说《佛摩诘经》处。高僧法显《记传》载曰:“毗舍离城城北大林重阁精舍……城南三里道西,安婆罗女以园施佛作讲经处。”铭中之“维摩”是指维摩诘,乃释迦同时人,也作毗摩罗诘,意译作“无垢”或“净名”。其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、弥勒、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。其人与舍利弗等问答大乘教理之辞记录成典后称为《维摩经》,此经合称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。筑塔以此为佛之一段,是言传佛法者之广。
八号塔:
八号塔为“婆罗林中圆寂塔”,释迦牟尼于鹿野苑中完成“初转*”之后的45年间,在中印充各地游行教化,获信很多,人们尊其为佛佗。于80岁时,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涅槃。
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
YiXianDaLingHeGuoJiaShiDiGongYuan
联系我们:
0416-24053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