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胜寺塔坐落于义县县城内,建于辽开泰年间(公元1020年),距离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为义县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建筑之一,被誉为我国北方年代最久远、保存最完好的古塔。
塔的北部是一小寺,小寺是清顺治时期所建嘉福寺原址上修建,广胜寺塔原名为‘嘉福寺塔’。1980年,塔前出士辽乾统年间石经幢《大辽国宜州广胜寺前尚座沙门可炬幢记》,经幢铭文中记载“宜州广胜寺、乾统七年”等字样,确定此塔为辽代广胜寺塔,为辽乾统七年(1107年)左右建。此塔初建时,高台北部原为广胜寺,只是早已损毁,塔随寺名,因此嘉福寺塔更名为‘广胜寺塔’。因辽塔多藏有舍利,故广胜寺塔又称‘广胜寺舍利塔’。
广胜寺塔的建筑结构为八角形实心密檐式,塔身十三层,由塔基、塔身、密檐和塔刹组成,高约42.5米。塔台正八角形,每边6米,高2.9米,原来的形式已不可辩,现用白灰平抹加固为平削式。
塔座为须弥式(须弥座损毁严重,为后期修复),成等边八角行,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,双束腰,束腰比较宽大。第一层束腰每面用蜀柱格出三个壺门,蜀柱上砖雕牡丹,蜀柱顶为莲花,中间有灰砖伎乐天浮雕,高约50厘米,雕刻精美细腻,有的舞姿、有的手执乐器吹笛吹箫、有的打羯鼓等。再上为第二层束腰,每面有一宽阔的壺门,壺门内一头体型硕大的伏狮,狮兽屈身昂首,威猛凶悍,很有气势,下踏束腰,上顶上枋和地伏(即莲座)。在每个角上雕有一姿态威武披甲戴盔的力士,手执兵刃,一下枋和下枭浮雕有云草纹。上枋和地伏合于一起,作仰莲式承托塔身,乃广胜寺塔一大特色。在砖雕的大额枋和平极坊及角柱,头上都有斗拱,每面是转角铺作两攒,补间铺作三攒,每攒作二跳五铺作,转角铺作有斜拱,为辽金建筑的特殊风格。
广胜寺塔为平面八角十三层密檐塔,运用叠涩出檐法,两檐之间有排列整齐的三面铜镜,部分脱落,每个檐角上都有垂脊;角椽上有砖刻套兽,套在木质的角梁头上,由下向上尚存八层塔檐,与塔的刹座和项轮、宝瓶等已经无存,现为仿制。
塔身建在地伏莲座上,八面均有浮雕。就正南一面在西角柱中间有一拱式龛门,里面有一尊菩萨,坐在莲座上,手作捏决样,头戴宝冠,两旁各有一名协侍,身披袈裟,头顶宝冠,垂手站立,头上均有砖雕宝盖,后有背光,精美细腻、体态轻盈,其它各面姿态虽不近相同,但大同小异,如座佛的手式不一,有的下垂,有的合掌等。
1988年,广胜寺塔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2013年5月,广胜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设计不同:
整座塔是十分典型的辽塔造型,八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。塔座特别的宽大,约占整体塔身五分之一。它与别的塔不同之处就在于:
第一、在每一面的佛与菩萨之上,都有宝盖与飞天,在飞天之间都有类似于铜镜的砖刻。
第二、塔檐之间的铜镜均为三个小铜镜式的结构。
第三、塔座上雕刻精美的伎乐浮雕。
第四、在伎乐浮雕上部,每一面都有狮兽浮雕,屈身昂首,形态生动。
第五、密檐上的砖刻斗拱。
历史记载:
明清两碑记载:
明嘉靖十五年《补修奉国寺圣像记》:“ ....其时大辽圣宗开泰九年,处士焦希赟观察城之风水,设其塔寺庙基址者,以为之镇耳…”
清嘉庆十六年《义州东街重修镇国寺碑记》:“……创于北朝开泰九年,时南朝为宋真宗天禧四年,处士焦希赟者,相度风水,既建塔于西南隅,高十三杖余,復于东北隅建兹寺.…”
关于广胜寺塔的原貌《义县志》曾进行了记载:
该塔北面佛像上曾有宝石镶嵌,宝石大小约半寸,为浅绿色,可以发光。1912年,警务长尚昌多用枪击落了宝石,并将其据为己有。
此行为饱受民众诟病,尚昌多便又将宝石镶回了原位,但宝石复位后却不再发光。
民间传说:
广胜寺塔出逃:
传说广胜寺塔原与锦州大广济寺塔属双塔,因此塔得罪土地爷要将它夷为平地,惧甚,入夜狂奔至义县,恰逢鸡鸣,顿立此不动。
广胜寺塔为皇后造像:
坊间对此塔还有一说,辽道宗之后萧坦思,被贬为惠妃时曾幽居于此,此塔为她资助和授意下修建。
广胜寺塔八面均有佛像和飞天,仅东北面的佛像,面庞细瘦,瓜子脸,腰部细瘦,呈女像,与其他七面佛像面庞宽阔的男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而佛像面对的方位,正是萧氏家族的封地。
故人们猜测这尊佛像雕刻的应是辽道宗的第二任皇后萧坦思。
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
YiXianDaLingHeGuoJiaShiDiGongYuan
联系我们:
0416-2405322